Skip to main content

人权奖

通过音乐弘扬人权精神

2020年12月7日

如果用声音来表现人权,会是怎样?

获奖作曲家与音乐制作人马克斯·李希特给出的答案是《人之声(Voices)》——一部以《世界人权宣言》为灵感而创作的管弦乐队和人声作品专辑。李希特与获奖电影制作人尤利娅·马赫携手制作了音乐和电影作品,希望以振奋人心的形式表现出《宣言》所憧憬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世界。

李希特和马赫在此进一步讲述了这一对人权艺术化创作的灵感所在。

《世界人权宣言》似乎不是一个容易用音乐来表达的主题。《人之声》的创作动力从何而来?

李希特:《宣言》的内容反映了一些极为根本的问题,因此能让人产生某种奇妙的感想。它们真正体现了自然正义。正是对《宣言》内容的思考让我受到启迪,顺理成章地希望通过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马赫:我们一家的经历在上个世纪的欧洲很普遍,我的爷爷奶奶逃离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在智利生活了20年。奶奶将我带大,我对人权有了一定了解,也认识到个人对于整体的重要性。在全球大变迁的时代,人权受到挤压。于是(马克斯和我)开始意识到《世界人权宣言》着实美好,也是巅峰之作,你同意吗?它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这首《全人类(All Human Beings)》灵感来自《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你用多种语言录制了这首曲目,原因是什么?你可知道,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世界人权宣言》是全世界拥有最多语言版本的文书?

李希特:《世界人权宣言》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普遍性文书。因此,自然应该尽可能多地融入不同的语言。我们采用“众包”的方式,录制了十几种版本。我们的想法就是尽可能提供更多领会音乐的途径。

你们二人都在通过音乐和影片倡导关于人权的这些理念。你们认为自己是人权维护者吗?

马赫:每个人都应成为人权维护者。这是人性的根本所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极少有人读过《宣言》的内容。大部分人对此有所耳闻......但都认为与自己无关。但了解内容后,他们便会明白这与自身息息相关。《宣言》关系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李希特:创作很自然会偏重于我们认为重要和喜爱的主题。这再正常不过了。妮娜·西蒙(Nina Simone)曾说,“艺术家就是要表达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这样的作品也是出自这一传统。

《人之声》将在12月10日人权日首次播出。为什么一定要在当天推出这首特别的曲目?

李希特:人权日是弘扬人权的重要场合,提醒我们牢记人权,讨论人权并广泛传播。《人之声》完全表现《宣言》的内容。所以,当天上演这一曲目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今年人权日的主题是“复苏并超越从前,挺身而出维护人权”。你们怎么看待“超越从前”,艺术家如何为从危机中复苏提供帮助?

马赫:世界正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略显紧张。但是我希望人们能够凭借强烈的同理之心摆脱困境。无论是谁,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国度,我们终究同属一个家园,有着同样的生命历程。

李希特:《宣言》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但我们却有点偏离了方向。我们所处的世界并未体现出《宣言》所载明的价值观。这部作品能够让我们再次意识到人类的潜能、可能实现的伟业、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您可观看《全人类(All Human Beings)》官方视频,也可在人权日当天收听李希特和马赫在“复苏并超越从前:挺身而出维护人权”线上活动中探讨音乐与人权间的联系。。

《人之声》将在12月10日人权日首次播出。可通过BBC广播三台和35家国际广播电台在全球各地收听本次活动。

202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