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强迫与非自愿失踪

《公约》帮助失踪者得到关注并伸张正义

2020年12月23日

2005年,伊萨图·贾梅(Isatou Jammeh)的父亲和姑姑在冈比亚的自家农场工作时失踪。她当年14岁。

随后的15年里,她和家人花费了大量时间,试图查明让父亲和姑姑失踪的罪魁祸首,希望找回些许正义。自始至终,当局未给予他们任何答复。她在2013年找出了肇事者。冈比亚前总统叶海亚·贾梅手下暗杀小组的一名成员向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证,承认奉前总统之命,谋杀了上述二人和其他受害者。然而,伊萨图·贾梅和家人仍然不清楚父亲和姑姑的尸骨埋在何处。

贾梅在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9月份的开幕会议上表示:“许多人都有和我相同的遭遇。不知道亲人的下落,像我们一样生活在无尽的悲痛之中。我希望委员会提供建议和支持,确保将责任人绳之以法。恳请委员会帮助和支持被强迫失踪的受害者。希望委员会指导冈比亚政府采取行动。”

今年的12月23日是《保护所有人免遭强迫失踪国际公约》生效10周年。十年来,《公约》和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一直为各国提供支持,打击强迫失踪问题,民众也藉此在国际层面为失踪亲人伸张正义。

委员会委员卡门·罗莎·比亚(Carmen Rosa Villa)表示:“担任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委员,让我有机会表明致力于为强迫失踪的受害者提供支持的决心。”

为何要批准《公约》

然而,尽管《公约》作为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手段,在防止失踪和帮助起诉失踪案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只得到63个国家的批准。

批准《公约》的国家数量偏低,其中原因各不相同。罗莎·比利亚表示,一个原因可能是《公约》通过的时间尚短。她表示,《公约》是最近一个生效的人权机制,各国倾向于利用时间来分析新规则。另一限制因素是,发生强迫失踪事件的一些国家可能害怕受到批评。

罗莎·比利亚表示:“按照这种逻辑,根本不可能取得进展。所有国家都必须同意采取行动制止和防止这种犯罪行为。”

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委员奥利维耶·德弗鲁维尔(Olivier de Frouville)表示,一些国家犹豫不决,是因为没有把失踪问题作为优先事项。这些国家或者认为本国不存在强迫失踪的历史,或者认为这不再是一个公共问题。他表示,这是错误观念。

德弗鲁维尔表示:“人权机构往往发挥早期预警机制的作用,有了最初的预警才会有后来的起诉,(该公约)规定各国进行法律合作,以帮助受害者并在全球范围内追踪肇事者,从而结束有罪不罚现象。”

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与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携手合作,开展一项鼓励更多国家加入《公约》的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强调,失踪问题并不是历史现象,今天仍在不断发生,通过《公约》就表明对全球成千上万被强迫和非自愿失踪的受害者予以支持。

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阿亚特(Mohammed Ayat)表示:“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强迫失踪是当前存在的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所有会员国均应批准《公约》并承认委员会的各项权限,以此明确表明对打击强迫失踪现象的承诺。”

德弗鲁维尔表示,各国通过《公约》后,还有助于其加入致力于消除强迫失踪做法的社区和网络。无论一国的强迫失踪问题出现在当下,还是在遥远或不久的过去,《公约》都可以通过委员会为其提供支持和援助。

他表示:“有幸没出现过这一问题的国家也需要批准《公约》,以便提供援助,帮助受害者寻找失踪的亲人,同时参与全球打击有罪不罚现象的工作。”“让我们加入《公约》!”

202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