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儿童权利

高级专员:数字鸿沟正在让年轻人掉队

2023年3月29日

瑞士日内瓦,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二届会议,由儿童领导的关于儿童权利与数字环境问题的小组讨论。©人权高专办

联合国人权事务主管福尔克尔·蒂尔克表示:“我们知道,现在使用网络的儿童和青年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上网。”“你们是世界上联系最紧密的年龄段。”

然而,能否拥有这种联系取决于你出生在哪里。蒂尔克表示,数字鸿沟意味着有22亿年龄在2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年无法在家中使用互联网。

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二届会议期间,他在首次由儿童领导的关于儿童权利与数字环境问题的小组讨论中表示:“这意味着这些儿童和青年正在掉队,无法获得有助于保护其健康、安全和权利的教育和培训,或新闻和信息。”

儿基会[英]指出,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因国家收入组别、城乡差距和家庭财富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之间也存在显著差距,前者的互联网覆盖率为87%,而后者仅为6%。

12岁的玛丽安娜(Mariana)也参加了本次小组讨论,她是一名非洲人后裔人权维护者,和家人住在哥伦比亚考卡省的农村地区,她担心村里的孩子将会因为数字鸿沟而掉队。她表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发生,各国不仅需要关注生活在大城市的儿童,还需要支持农村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在为儿童提供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资源十分有限。玛丽安娜还认为,缺乏针对儿童的数字教育不利于使儿童远离在线色情、霸凌和性骚扰。

她表示:“我认为必须制定对所有儿童都有用的政策,这些政策应该具有包容性,同时承认我们的多样性。”“因为农村里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女孩和男孩,大家都怀揣梦想,渴望进步,但我们需要一点推动力!”

Youth advocates, left to right, Kidus from Ethiopia and Nidhi from India participated in a panel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and the digital space in Geneva, Switzerland. Photo Credit: ©OHCHR

从左至右分别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基杜斯(Kidus)和来自印度的尼迪(Nidhi),他们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关于儿童权利与数字空间问题的小组讨论。©人权高专办

14岁的尼迪是来自印度的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青年权利倡导者和播客作者,她目前住在马来西亚,主要致力于保护使用互联网的儿童。尼迪指出,全球每三名在线用户中就有一名儿童,因此数据保护对儿童和成年人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她表示:“大多数时候,儿童甚至不知道如何安全地使用在线工具或保护个人信息,这导致他们极易受到攻击。”

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儿童在13岁生日之前,被收集的个人数据可以到达7200万条。这非常令人担忧。

青年权利倡导者尼迪

尼迪表示,收集超过所需数量的数据是不道德的,也是对儿童网络空间的侵犯。她还指出,尤其令人关切的是,大多数儿童都不理解泄露个人信息的长期后果。

尼迪回忆了自己九岁时的经历,当时她在网上发现了一个令她感到非常害怕的游戏。

她表示:“游戏里的图像给我留下了创伤,当我和朋友们谈起这件事时,我才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这些年来都有过同样感到恐惧的经历。”“这个例子表明了儿童会在无意中接触到不恰当的内容。”

虽然对尼迪来说那是一个可怕的时刻,但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她的家人会为她提供全力支持,但许多儿童只能自己在数字世界中摸索方向。去年,尼迪访问了马来西亚的一处索马里难民社区,在那里的社区学校做志愿者。

她表示:“我意识到,那里的许多孩子不仅无法使用互联网或相关设备,也对在线安全以及如何在数字环境中保持安全一无所知。”

17岁的基杜斯是埃塞俄比亚的一名儿童权利倡导者,他表示,虽然数字技术为儿童提供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对其福祉造成了严重威胁,例如性剥削、卖淫、霸凌、贩运、劳动剥削,以及歧视、恐吓、仇恨言论和网络攻击等基于种族或族裔的暴力。

他表示:“安全的数字环境是儿童安全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确保子孙后代的整体健康、生产力以及和平。”

蒂尔克呼吁各国政府和工商企业缩小数字鸿沟,因为这道鸿沟正在加深歧视和不平等。

蒂尔克表示:“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个允许儿童互动和成长的网络环境,让他们远离有害和令人上瘾的网络习惯,避免不停地和同龄人攀比。”

他还强调了儿童同时进行线上和线下参与的重要性。

他表示:“你们不能沦为“用户基础”,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人类的能动性。”

他解释道,儿童的线上和线下权利都必须得到保护,包括被倾听的权利。

“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符合儿童最大利益的网络世界,让儿童能够安全地利用技术能为其提供的每一个令人兴奋的机遇,那会是怎样一番场景?”

该页的其他语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