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纪念大屠杀受害者:黑夜中闪烁的明星

2014年1月28日

想象力丰富的犹太小男孩彼得·金兹(Petr Ginz)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布拉格,他在写作与绘画方面极有天赋。彼得的父亲将他送进学校学习,希望能充分挖掘他的创造力和天分。

1939年3月,纳粹军队入侵布拉格,这立即将彼得一家的生活变成了噩梦。但他却不断发挥创造力。1944年,16岁的彼得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此再也没有回家。

联合国人权负责人纳维·皮莱在人权高专办1月28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举行的缅怀大屠杀受难者国际日纪念活动上表示:“纳粹大屠杀至今仍是人类可能堕入难以想象的邪恶深渊的典例,但我们始终能在死亡和毁灭中看到对绝望的反抗。”

皮莱在开幕致辞中与大家分享了彼得的故事,并表示,虽然他的世界充满了恐惧与悲剧,他仍写下四部小说,将读者和自己带入迷人的旅程。

皮莱表示:“虽然‘旅程‘一词使我们联想到纳粹大屠杀中火车不断驶向集中营的可怕景象,彼得却向我们证明,人类在绝望和毁灭中仍能想象出其他充满美感和灵感的旅程。“

虽然被死亡、饥饿和疾病环绕,彼得在8岁至14岁之间仍写出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他还为这些探险小说配上插画。彼得14岁时写的日记后来被他姐姐发现并出版。皮莱表示:“他对生活的热爱、轻松的笑声和智慧的故事给许多狱友带去了慰藉。这些故事缓解了他们的负担并带来了人性的曙光。在许多灰暗的日子里,彼得这个来自布拉格的犹太小男孩为他身边绝望的人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皮莱强调了永不忘却和淡化大屠杀的重要性。她表示:“大屠杀警示着我们歧视和不容忍的恶果。它强调了早期干预,防止这样的悲剧重演的重要性。”

该活动意在缅怀数百万在纳粹大屠杀中丧生的受害者,包括男性、女性、儿童、犹太人、罗姆人、辛提人、同性恋者、政治对手、残疾人等。成员国代表和专家们在小组讨论中就歧视及其预防问题进行了互动对话。

在讨论中,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大屠杀国际研究所所长、现代犹太历史教授和巴伊兰大学大屠杀研究所主席丹·米其曼(Dan Michman)主要根据他作为历史学家的专业知识强调了人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人类的行为。他表示:“恶的界限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所了解的程度。”

Ternype国际罗姆人青年网络秘书长、针对罗姆人的种族灭绝项目协调员卡洛琳娜·米尔佳(Karolina Mirga)表示,开展对青年人的大屠杀教育,并确保对欧洲罗姆人的种族灭绝-这一“被遗忘的大屠杀” 在历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十分重要。

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IHRA)主席马里奥·席尔瓦(Mario Silva)也强调了加强大屠杀教育以从过去学习的重要性。席尔瓦表示:“我们需要明白这不应该重演。”

皮莱表示:“与其他数百万受害者一样,彼得并没有坟墓。但他永远也不会被遗忘。正是这个小男孩教会了我们‘创造力的种子不会在泥土和浮垢中死去。即便在这种环境下,它也会生根发芽,像黑夜中闪烁的明星那样,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彼得原句)”

2014年1月28日

该页的其他语文版本: